【氣息論】放翁詩曰。草木欣欣渠得意。天地浩浩我何私。所謂恳切。詩之發源也。
文文山曰。天地有正气。雜然赋流形。下則為河嶽。上則為日星。于人曰浩然。沛乎塞蒼冥。所謂弘毅。詩之中流也。
范文正曰。不以物喜。不以己悲。此詩人于内也。又曰。先天下之憂而憂。後天下之樂而樂。此詩人于外也。
杜子美詩曰。堂前撲棗任西鄰。無食無兒一婦人。又曰。窮年憂黎元。嘆息腸内热。正大典雅。本乎悲憫。
子產不毁郷校。發乎恳切。本乎悲憫。弘毅而温。君子之至焉。
陶詩曰。采菊東篱下。悠然見南山。洵极而淡。至而後帰。君子之詩也。中庸乎和。詩之至焉。
詩之至者。或曰。雲散月明誰點缀。天容海色本澄清。或曰。舍南舍北皆春水。但見羣鷗日日來。或曰。落木千山天遠大。澄江一道月分明。
詩之至者。有佳气息焉。古之士君子大家所為。非性情。識見。氣度。天份。情懷。人格。閲歷。學養。勤奮。九事與俱。無以致之。
君子如玉。温而毅焉。中庸乎和。杜子美,蘇子瞻是也。衮衮諸公。過猶不及。
詩者。神之照。下筆如臨鉴。雅俗不可逃也。飾之者自欺。使退而修為。自勉日新。詩之用也。
佳氣息。君子之氣息也。在音者。為醉翁操。在丹青者。為谿山行旅。在詩則是。采菊東篱下。悠然見南山。
苟君子如玉。不必作詩。詩人作詩。有志為君子者。
【氣息論補】陶詩曰。採菊東篱下。悠然見南山。採菊者。道所在。志不移。此君子之毅焉。
又曰。採菊東篱下。魚鳥在江湖。亀曳尾在泥中也。
南山在彼。無意自見。悠然者。真儒之温焉。若子產不毁郷校。
或曰。此非言人。言人與人也。亦非言山。言人與山也。
和諧者。生佳氣息。此發乎中庸之境。
或曰。此境桃花源中。陶令憤世而有此。
文文山曰。天地有正气。雜然赋流形。下則為河嶽。上則為日星。于人曰浩然。沛乎塞蒼冥。所謂弘毅。詩之中流也。
范文正曰。不以物喜。不以己悲。此詩人于内也。又曰。先天下之憂而憂。後天下之樂而樂。此詩人于外也。
杜子美詩曰。堂前撲棗任西鄰。無食無兒一婦人。又曰。窮年憂黎元。嘆息腸内热。正大典雅。本乎悲憫。
子產不毁郷校。發乎恳切。本乎悲憫。弘毅而温。君子之至焉。
陶詩曰。采菊東篱下。悠然見南山。洵极而淡。至而後帰。君子之詩也。中庸乎和。詩之至焉。
詩之至者。或曰。雲散月明誰點缀。天容海色本澄清。或曰。舍南舍北皆春水。但見羣鷗日日來。或曰。落木千山天遠大。澄江一道月分明。
詩之至者。有佳气息焉。古之士君子大家所為。非性情。識見。氣度。天份。情懷。人格。閲歷。學養。勤奮。九事與俱。無以致之。
君子如玉。温而毅焉。中庸乎和。杜子美,蘇子瞻是也。衮衮諸公。過猶不及。
詩者。神之照。下筆如臨鉴。雅俗不可逃也。飾之者自欺。使退而修為。自勉日新。詩之用也。
佳氣息。君子之氣息也。在音者。為醉翁操。在丹青者。為谿山行旅。在詩則是。采菊東篱下。悠然見南山。
苟君子如玉。不必作詩。詩人作詩。有志為君子者。
【氣息論補】陶詩曰。採菊東篱下。悠然見南山。採菊者。道所在。志不移。此君子之毅焉。
又曰。採菊東篱下。魚鳥在江湖。亀曳尾在泥中也。
南山在彼。無意自見。悠然者。真儒之温焉。若子產不毁郷校。
或曰。此非言人。言人與人也。亦非言山。言人與山也。
和諧者。生佳氣息。此發乎中庸之境。
或曰。此境桃花源中。陶令憤世而有此。
